富士康從微小逐步變成強大
作者:鎖老板(www.attorneysreport.com) 來源:本站 發表時間:2023/6/18 19:00:37 瀏覽 次
1977年,郭臺銘的工廠賺到了50萬,不過當時正值世界第一次石油危機,經濟不景氣,公司的未來仍舊不容樂觀。他本來想拿這50萬繼續擴建自己的廠房,不過有朋友提議,不如拿錢買地,1平米290塊。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是臺灣房地產事業的起步階段。
到底是買地賺快錢還是買生產所需的原材料,最終,郭臺銘還是選擇了自己的事業。半年后,土地的價格上漲了三倍,但郭臺銘并不后悔,要知道,那個年代也是臺灣制造業開始起步的階段,混亂的環境會讓人無法辨別是非,制造業才是社會發展的根本所在。
機緣巧合下,臺灣地區黑白電視機的興起讓郭臺銘拿到了一筆生產旋鈕的訂單,讓公司的經營狀況稍微有了起色。1981年,當同行們依然在為家電產業生產配件的時候,經常去日本買機器的郭臺銘看到了前景廣闊的計算機市場。
1983年,鴻海利用日本的進口設備,開發完成第一批連接器,正式進入PC領域,與康柏、戴爾等公司建立了重要的合作關系。1984年,鴻海紅公司營業額的十分之一,從美國引進最先進的鍍金和電鍍檢測設備。次年,鴻海中高層舉辦了一次為期兩天的回憶,他們的目標,是讓公司在五年內成為世界最大的電腦連接器制造商。
1987年,鴻海一口氣投資2500萬人民幣,要知道,當時鴻海的全部資本也不過是4500萬。1988年,專攻代工生產的富士康集團正式成立,富士康(Foxconn)的名稱即為"狐貍(Fox)"和"連接器 (Connector)"的組合,其實富士康的名字早在1985年就已經出現過了,當時,它作為自創品牌,直接對外銷售鴻海的產品。
那年的6月6日,富士康在深圳建立了位于中國大陸地區的第一家工廠“深圳海洋精密電腦接插件廠”,成為首批在華建廠的境外企業。要知道,這是一個來之不易的機會,同一時期,摩托羅拉、西門子都擠破了腦袋想把工廠建在中國大陸。
1991年,鴻海集團在臺灣上市,當年上市的審查投票是7比6。上市之后,郭臺銘很高興,他說我要買德國的模具,買日本的精密陶瓷。
1992年,鄧小平總書記南巡講話,大陸開始積極的引進外資企業。1996年,富士康深圳龍華工業園正式建成交付使用,也就是從這一年開始,富士康進入高速發展階段。
據說,當時富士康的員工在深圳市區的飯店吃飯,只要亮出工牌就能享受打折優惠。這個時候我們就不得不提一下當時富士康員工的待遇了,20世紀80年代末期時,臺灣地區的基本工資是2500元,而內地一線員工的基本工資是500元,土地多,勞動力相對廉價,這也是除了富士康之外,很多外國公司都希望把工廠能夠開在中國或者其它東南亞國家的原因。而且背靠廣大的市場,也免去了很多運輸費用。
不管是最初的塑料制品還是后來電視機上的旋鈕,這些零件的生產都離不開模具。產品質量越高,那么相應的模具就應該越精細。而當時的富士康,在業內以48小時開模著稱,這意味著如果諾基亞提出一款手機設計方案,那么在48小時之后,樣機就會擺放在諾基亞公司主管的辦公桌上。
所以很多的美國公司招富士康代工的同時并非全是因為代工費便宜,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你想要產品生產提速,想要產品質量高,那就必須找富士康。1999年,郭臺銘對富士康模具提出如下要求:快、穩、準、變、新、焊。同年,王士凡帶領團隊對傳統模具制造進行改革,一舉超越日本德國,成為世界上最好的模具制造系統。
2001年7月27日,富士康集團迎來重要的里程碑事件,2000臺樣機全部通過英特爾的檢驗,富士康獲得生產許可。至此,搭上了PC時代早班車的富士康正式成為臺灣民營制造業老大。
不過俗話說得好,高處不勝寒啊,郭臺銘也明白這個道理。所以那兩年在公開場合他說的最多的話就是,富士康還不是臺灣民營制造業的老大,華碩很厲害,明基也不差,廣達應該是第一,不管怎么算,富士康都應該排在前五之外才對。
然而數據是不會說謊的,2003年,富士康每生產500萬個PC主板連接器,每年6000萬的總產量占世界的二分之一。2004年,富士康成為全球第一大3C工廠。當時,它的客戶全是康柏、戴爾、蘋果、IBM、惠普、英特爾、思科以及聯想、方正、海爾這些大佬。
2006年,華為的銷售額為650億,聯想銷售額為1389億。而富士康的收入是華為的6.25倍,是聯想的3倍。
對游戲界感興趣的朋友可能會比較了解,2006年,任天堂推出Wii與索尼PS3展開正面對決,而比較戲劇性的是,Wii與PS3的代工廠,都是富士康。不僅如此,2001年索尼PS22000萬臺的訂單,也有1200多萬是由富士康完成的,而另外1000萬臺的制造商,是華碩。
還有索尼2005年推出的1200萬臺PSP,也由富士康代工生產。當時,富士康的崛起讓向來以制造業為傲的日本感到巨大壓力,要知道,按照當時的發展速度,富士康的營收能力將在兩年內超越東芝,直逼索尼。2005年時,富士康在大陸申請的專利數量排名第二,專利核準量排名第一。
截至到2006年9月30日,富士康在全球范圍內的專利申請了達到32400件,在當時所有的華人企業中,高居第一。所以這也是大部分人在認識富士康時的一個誤區,那就是在多年的積累中,富士康其實早就不僅僅是一個依靠廉價勞動力所堆積起來的代工廠。
在整個1995年轉行進入PC領域后,以及成為蘋果代工廠前的這十年間,富士康的年銷售額從25億飆升至4000億,平均每年的增長率為50%。
1996-2007,在此間的10年里,富士康見證了諾基亞的如日中天,見證了摩托羅拉V系列手機的封神之路,見證了戴爾、惠普的輝煌與落寞。如果說PC產業的發展,讓富士康迎來了第一輪爆發的話,那么富士康的第二次爆發,則全部要歸功于蘋果。
2007年,喬布斯主動找上門,希望世界上最大的手機生產代工廠富士康能夠為蘋果代工,當時有媒體報道,富士康將負責蘋果首款手機的制造,產量達1200萬。
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富士康血汗工廠的名聲,在那個時候就已經被叫起來了。當時,英國《星期日郵報》曝光了富士康女工的薪金待遇,報道中稱,富士康龍華工廠擁有20萬員工,他們每天工作15個小時,薪水只有27英鎊每月。
一時間,被國內媒體報道為血汗工廠的富士康站在了風口浪尖。不過當時的實際情況就是,對于很多人來說,他們反而不怕加班,更怕沒錢賺,再加上蘋果也力挺富士康,這事后來就被壓了下來。
在此之后,鄭州、太原等富士康廠區成為蘋果手機生產的主力軍。據統計,曾經僅鄭州富士康工廠,就承擔了全球50%的蘋果手機生產任務。2011年,靠著為蘋果手機代工,富士康躍居《財富》500強第60位。
2016年,經過四年的談判破裂,日本政府阻撓以及債務疑云后,富士康母公司鴻海集團集團終于以3890億完成了對日本夏普的收購,持股比例達66%。要知道,這么多年來,富士康一直都活在手機產業鏈的最低端,沒有核心技術,一切利潤全靠人力物力,再加上2016年受蘋果全球銷量下跌影響,富士康的收入隨之下滑2.81%。
收購夏普,成為富士康從幕后走向臺前的重要一環。對于富士康來說,夏普的債務都是浮云,要知道,作為曾經押寶液晶面板的日本巨頭,夏普擁有全球最多的液晶面板生產工廠,是液晶之父,而且是一個非常有名氣的可以獨立運營的品牌。在整合完夏普技術層面的資源后,富士康的供應量會得到優化,將在為蘋果等廠家代工時,擁有更多的議價底氣。
同時,鴻海集團旗下還有一家名為群創光電的液晶面板生產公司,如此一來,也間接防止了三星半路殺出,以及為中國液晶面板技術早日超越韓國日本做了鋪墊。這里值得一提的是,郭臺銘早在2001年就意識到,21世紀是光的時代,未來連火車上的廁所里,都會有一塊液晶顯示器。而液晶面板技術一定會成為商家必爭之地。群創光電就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下成立的,初期投資就高達55億人民幣。
目前,富士康團隊負責產品的外觀設計、營銷渠道,而夏普團隊則在負責家電產品的核心技術。在戴正吳擔任夏普社長后,他立刻對夏普刻板的制度實施改革,2016年下半年,改革初見成效,這家本來已經瀕死的日本老牌企業,終于重新煥發了一絲活力。
2018年6月8日,臺灣鴻海集團旗下的富士康在A股上市,市值高達3906億元,從遞交招股書到最終過會,36天的IPO審核堪稱“史上最快”。
140萬人的就業問題,從不拖欠員工的工資,生產了世界上40%的電子產品,很多人年輕人覺得馬斯克的特斯拉很酷,但是這輛車上有超過200個零件來自富士康。
也許對很多人來說,他們對富士康的印象都停留在低端以及跳樓事件。但是他們不知道也并不關注的是,2019年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評選了全球范圍內的“燈塔工廠”,所謂燈塔,意思就是引領未來走在制造業的前沿。在這個榜單中,中國有兩家公司入選,一家是海爾,另一家就是富士康。
到底是買地賺快錢還是買生產所需的原材料,最終,郭臺銘還是選擇了自己的事業。半年后,土地的價格上漲了三倍,但郭臺銘并不后悔,要知道,那個年代也是臺灣制造業開始起步的階段,混亂的環境會讓人無法辨別是非,制造業才是社會發展的根本所在。
機緣巧合下,臺灣地區黑白電視機的興起讓郭臺銘拿到了一筆生產旋鈕的訂單,讓公司的經營狀況稍微有了起色。1981年,當同行們依然在為家電產業生產配件的時候,經常去日本買機器的郭臺銘看到了前景廣闊的計算機市場。
1983年,鴻海利用日本的進口設備,開發完成第一批連接器,正式進入PC領域,與康柏、戴爾等公司建立了重要的合作關系。1984年,鴻海紅公司營業額的十分之一,從美國引進最先進的鍍金和電鍍檢測設備。次年,鴻海中高層舉辦了一次為期兩天的回憶,他們的目標,是讓公司在五年內成為世界最大的電腦連接器制造商。
1987年,鴻海一口氣投資2500萬人民幣,要知道,當時鴻海的全部資本也不過是4500萬。1988年,專攻代工生產的富士康集團正式成立,富士康(Foxconn)的名稱即為"狐貍(Fox)"和"連接器 (Connector)"的組合,其實富士康的名字早在1985年就已經出現過了,當時,它作為自創品牌,直接對外銷售鴻海的產品。
那年的6月6日,富士康在深圳建立了位于中國大陸地區的第一家工廠“深圳海洋精密電腦接插件廠”,成為首批在華建廠的境外企業。要知道,這是一個來之不易的機會,同一時期,摩托羅拉、西門子都擠破了腦袋想把工廠建在中國大陸。
1991年,鴻海集團在臺灣上市,當年上市的審查投票是7比6。上市之后,郭臺銘很高興,他說我要買德國的模具,買日本的精密陶瓷。
1992年,鄧小平總書記南巡講話,大陸開始積極的引進外資企業。1996年,富士康深圳龍華工業園正式建成交付使用,也就是從這一年開始,富士康進入高速發展階段。
據說,當時富士康的員工在深圳市區的飯店吃飯,只要亮出工牌就能享受打折優惠。這個時候我們就不得不提一下當時富士康員工的待遇了,20世紀80年代末期時,臺灣地區的基本工資是2500元,而內地一線員工的基本工資是500元,土地多,勞動力相對廉價,這也是除了富士康之外,很多外國公司都希望把工廠能夠開在中國或者其它東南亞國家的原因。而且背靠廣大的市場,也免去了很多運輸費用。
不管是最初的塑料制品還是后來電視機上的旋鈕,這些零件的生產都離不開模具。產品質量越高,那么相應的模具就應該越精細。而當時的富士康,在業內以48小時開模著稱,這意味著如果諾基亞提出一款手機設計方案,那么在48小時之后,樣機就會擺放在諾基亞公司主管的辦公桌上。
所以很多的美國公司招富士康代工的同時并非全是因為代工費便宜,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你想要產品生產提速,想要產品質量高,那就必須找富士康。1999年,郭臺銘對富士康模具提出如下要求:快、穩、準、變、新、焊。同年,王士凡帶領團隊對傳統模具制造進行改革,一舉超越日本德國,成為世界上最好的模具制造系統。
2001年7月27日,富士康集團迎來重要的里程碑事件,2000臺樣機全部通過英特爾的檢驗,富士康獲得生產許可。至此,搭上了PC時代早班車的富士康正式成為臺灣民營制造業老大。
不過俗話說得好,高處不勝寒啊,郭臺銘也明白這個道理。所以那兩年在公開場合他說的最多的話就是,富士康還不是臺灣民營制造業的老大,華碩很厲害,明基也不差,廣達應該是第一,不管怎么算,富士康都應該排在前五之外才對。
然而數據是不會說謊的,2003年,富士康每生產500萬個PC主板連接器,每年6000萬的總產量占世界的二分之一。2004年,富士康成為全球第一大3C工廠。當時,它的客戶全是康柏、戴爾、蘋果、IBM、惠普、英特爾、思科以及聯想、方正、海爾這些大佬。
2006年,華為的銷售額為650億,聯想銷售額為1389億。而富士康的收入是華為的6.25倍,是聯想的3倍。
對游戲界感興趣的朋友可能會比較了解,2006年,任天堂推出Wii與索尼PS3展開正面對決,而比較戲劇性的是,Wii與PS3的代工廠,都是富士康。不僅如此,2001年索尼PS22000萬臺的訂單,也有1200多萬是由富士康完成的,而另外1000萬臺的制造商,是華碩。
還有索尼2005年推出的1200萬臺PSP,也由富士康代工生產。當時,富士康的崛起讓向來以制造業為傲的日本感到巨大壓力,要知道,按照當時的發展速度,富士康的營收能力將在兩年內超越東芝,直逼索尼。2005年時,富士康在大陸申請的專利數量排名第二,專利核準量排名第一。
截至到2006年9月30日,富士康在全球范圍內的專利申請了達到32400件,在當時所有的華人企業中,高居第一。所以這也是大部分人在認識富士康時的一個誤區,那就是在多年的積累中,富士康其實早就不僅僅是一個依靠廉價勞動力所堆積起來的代工廠。
在整個1995年轉行進入PC領域后,以及成為蘋果代工廠前的這十年間,富士康的年銷售額從25億飆升至4000億,平均每年的增長率為50%。
1996-2007,在此間的10年里,富士康見證了諾基亞的如日中天,見證了摩托羅拉V系列手機的封神之路,見證了戴爾、惠普的輝煌與落寞。如果說PC產業的發展,讓富士康迎來了第一輪爆發的話,那么富士康的第二次爆發,則全部要歸功于蘋果。
2007年,喬布斯主動找上門,希望世界上最大的手機生產代工廠富士康能夠為蘋果代工,當時有媒體報道,富士康將負責蘋果首款手機的制造,產量達1200萬。
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富士康血汗工廠的名聲,在那個時候就已經被叫起來了。當時,英國《星期日郵報》曝光了富士康女工的薪金待遇,報道中稱,富士康龍華工廠擁有20萬員工,他們每天工作15個小時,薪水只有27英鎊每月。
一時間,被國內媒體報道為血汗工廠的富士康站在了風口浪尖。不過當時的實際情況就是,對于很多人來說,他們反而不怕加班,更怕沒錢賺,再加上蘋果也力挺富士康,這事后來就被壓了下來。
在此之后,鄭州、太原等富士康廠區成為蘋果手機生產的主力軍。據統計,曾經僅鄭州富士康工廠,就承擔了全球50%的蘋果手機生產任務。2011年,靠著為蘋果手機代工,富士康躍居《財富》500強第60位。
2016年,經過四年的談判破裂,日本政府阻撓以及債務疑云后,富士康母公司鴻海集團集團終于以3890億完成了對日本夏普的收購,持股比例達66%。要知道,這么多年來,富士康一直都活在手機產業鏈的最低端,沒有核心技術,一切利潤全靠人力物力,再加上2016年受蘋果全球銷量下跌影響,富士康的收入隨之下滑2.81%。
收購夏普,成為富士康從幕后走向臺前的重要一環。對于富士康來說,夏普的債務都是浮云,要知道,作為曾經押寶液晶面板的日本巨頭,夏普擁有全球最多的液晶面板生產工廠,是液晶之父,而且是一個非常有名氣的可以獨立運營的品牌。在整合完夏普技術層面的資源后,富士康的供應量會得到優化,將在為蘋果等廠家代工時,擁有更多的議價底氣。
同時,鴻海集團旗下還有一家名為群創光電的液晶面板生產公司,如此一來,也間接防止了三星半路殺出,以及為中國液晶面板技術早日超越韓國日本做了鋪墊。這里值得一提的是,郭臺銘早在2001年就意識到,21世紀是光的時代,未來連火車上的廁所里,都會有一塊液晶顯示器。而液晶面板技術一定會成為商家必爭之地。群創光電就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下成立的,初期投資就高達55億人民幣。
目前,富士康團隊負責產品的外觀設計、營銷渠道,而夏普團隊則在負責家電產品的核心技術。在戴正吳擔任夏普社長后,他立刻對夏普刻板的制度實施改革,2016年下半年,改革初見成效,這家本來已經瀕死的日本老牌企業,終于重新煥發了一絲活力。
2018年6月8日,臺灣鴻海集團旗下的富士康在A股上市,市值高達3906億元,從遞交招股書到最終過會,36天的IPO審核堪稱“史上最快”。
140萬人的就業問題,從不拖欠員工的工資,生產了世界上40%的電子產品,很多人年輕人覺得馬斯克的特斯拉很酷,但是這輛車上有超過200個零件來自富士康。
也許對很多人來說,他們對富士康的印象都停留在低端以及跳樓事件。但是他們不知道也并不關注的是,2019年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評選了全球范圍內的“燈塔工廠”,所謂燈塔,意思就是引領未來走在制造業的前沿。在這個榜單中,中國有兩家公司入選,一家是海爾,另一家就是富士康。
上一篇:富士康英雄之舉
下一篇:富士康究竟是血汗工廠還是高端制造